"中國式擠電梯"折射現實
"中國式擠電梯"折射現實
14日早上8時10分,湖北襄陽樊城領秀中原寫字樓。很多人趕著上班,有16名大人和2名小孩一起從1樓進入核載13人的1號電梯。工作人員喊了半天,沒人肯下來。由于嚴重超載,電梯直接從1樓下墜到負一樓,18人全部被困。
電梯超載時,靠近門口或最后上電梯的人要主動退出,這既是乘坐電梯的文明禮儀,也是對于彼此的安全保證。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見到更多的場 景卻是,眾人蜂擁進入電梯,紛紛搶占有利地形,等到電梯超員報警時,個個環顧左右,誰也不愿意主動退出。如此“中國式擠電梯”固然與乘客的素質有關,但也 反映了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那就是電梯的配備和使用方面的不足。
一方面,目前國家對于電梯的各項規定中,大多偏向于電梯安全,而對于電梯的數量或者運行速度等方面則無硬性規定。一些開發商為了節約成本,盡量 減少電梯數量,或是改用更為低廉的小電梯、慢電梯,造成“小馬拉大車”現象。當搭上一部電梯比擠上一趟公交車還難,那些幸運兒怎舍得輕易放棄?
同時,“中國式擠電梯”往往發生在寫字樓。由于各公司上下班時間撞車,造成高峰時段“空中塞車”。電梯超員后主動退出,固然彰顯了謙謙君子風范,但卻要多等上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面臨遲到扣獎金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哪里還顧得上紳士風度,禮讓三先?
相比之下,國外很少發生擠電梯的現象。在英國,電梯配備的比例和大樓的承載人口數量有關,一般要求能夠在5分鐘之內所有電梯共同啟動可以承載大 樓總人數的13%,因此英國建筑的電梯配備是比較充足的。在澳大利亞,在同一寫字樓里不同的公司往往會自發采取錯峰上下班甚至是錯峰午餐的方法,有效緩解 高峰期電梯擁擠的情況。
“中國式擠電梯”,不全是公眾的錯。同樣,單純地呼吁謙讓,也無助于解決問題。從根本上講,對于寫字樓等人員較密集的公共建筑,應明確規定電梯 數量和承載效率,滿足使用需求;同時,物業部門應協調業主公司,錯開上下班時間,避免集中出行。前不久,河南鄭州一公司實行“朝十晚六”錯峰上下班,與人 方便,自己方便,受到社會好評。